最近新冠狀肺炎病毒肆虐,可以說是近代的黑死病。世界衛生組織 WHO 把這個定性為流行病pandemic。現在全球任何一個國家,基本上可以說是無一幸免。各地政府也束手無策,只能沿用上世紀的隔離方法來控制疫情,緩減病毒散播速度。
今天想和大家談一談的是關於口罩的經濟學。在這段時間我們可以看到口罩的需求大量在短時間急升。亦因為這個口罩的需求是全球性的,所以就算在全世界的工廠都加緊趕工的情況之下,亦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市場需求。在這個供不應求的情況之下,價格當然會上調。其實價格上調是一個正常現象,價格隻是一個反映市場對某一商品短缺的訊號。在正常情況下,市場收到這個短缺的訊號,資源就會由無形的手推動而作適當的分配。直接的說,供應商看到口罩短缺,價錢上升,就會吸引他們生產更多口罩。市場上亦有更多的參與者會願意生產口罩,商家更願意協助批發及零售口罩。
這只是一個基本的市場現象。但在這個疫情發生的時候,人們就會對口罩高昂的價錢有所不滿。他們會認為生產商及商人故意提高價錢,發災難財。對這些人作出道德批判。事實上,這也是人之常情,亦很容易理解的。我們往往會想像最理想的情況是萬眾一心,大家同心協力抗疫。所以口罩及其他衛生用品,防護物資都應該廉價供應給大家。可是大家沒有想到世界的運作總會遵從經濟學的定律。要刺激口罩的供應,唯一的辦法是價錢的提升,供應商及商家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之下,才會提升生產。
前陣子聽見有些國家禁止如口罩等抗疫物資以高昂的價格出售,乍聽之下,這是一個極好的政策,因為這樣子大家就會有便宜的口罩。但事實上產生的後果是什麼?生產商及商家在這個情況之下,他們決定不生產口罩,不售賣口罩。為什麼呢?我們想一想,在生產商的角度他們要在疫情間雇用工人趕工提升產量,成本已經大幅增加。商人要在疫情之間開舖店,為民眾分發口罩,而且還會有被指責發災難財的道德風險。市民在這個情況之下,如果市場不給予他們應有的獎勵,他們為什麼要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呢?
其實價格提升,除了鼓勵了生產,令社會上更多口罩之外,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好處。在經濟學上,價格是有效指導資源分配的。當口罩價錢上升,民眾在外出時,就會仔細考慮他是否有外出的必要。因為每一次外出,都會需要用到口罩。如果口罩的價錢昂貴,他們就會節省使用,及減少購買。這樣口罩就會留給了更有需要的人。當然你會問,那不就是隻有富人才可以外出嗎?其實不是的。富人在花錢的時候也會計成本。這個可以有機會可以在另一篇文章跟大家探討。
當然,我們也看到社會上有很多有心人,不計成本幫助別人,這是很值得表揚的。他們在世界各地幫助搜羅口罩,然後以成本價賣出。是善心的做法。但這是不是一個有效的做法?經濟學在這幾百年已經不斷無數次證明,市場是有效的,根據市場的辦法去進行資源的分配是最有效達到社會最大的效益。很可惜的是經濟學的理論與我們的直覺往往是相反的。如果我們用經濟學的角度去看世界,往往可以看到事情的另一面。